Monday, December 15, 2008

菲林——简介

菲林就是胶片,是旧时对film的翻译,现在一般是指胶卷,也可以指印刷制版中的底片
  

  菲林都是黑色的,菲林的边角一般有一个英文的符号,是菲林的编号,标明该菲林是C、M、Y、K中的哪一张,是cmyk的其中一个(或专色号),表示这张菲林是什么色输出的,如果没有,可以看挂网的角度,来辨别是什么色。旁边的阶梯状的色条是用来进行网点密度校对的。
  色条除了看网点密度是否正常,还是一个就是看CMYK,色条在左下角是C,色条在左上角是M, 在右上角是Y,在右下角是K,所以只要根据色条印刷厂就知道CMYK了。也就是说为了方便检验菲林显影的浓度,菲林片的角上有颜色编号。而至于印多少颜色 根据每张菲林片的网线来定的。
  菲林上的网点是告诉你“这里有这种程度的某种颜色”,例如,一般文字版,只有一个黑色,版子只 有一张菲林,如果你用红墨印刷,印出来的就是红字了。一张菲林片只代表一种颜色,印刷彩色的,最少要有4张菲林片,代表了C、M、Y、K 4个颜色!也可以是四个专色,专色菲林是用单独的文件输出成K版的。
  旁边的色标不能表明CMYK的具体值,而是对照用的,检验菲林出的是否符合要求。有人习惯是画 完角线(裁切线、套准线)后,自己再用各个版上的纯色标上各版的名称。例如,标上C、M、Y、K、专银,然后分别填上兰、红、黄、黑和专色版上的专色,这 样,出来的菲林上都有标识而且特别直观。而色标的尺寸10*5mm,并打上纸色的CMYK的英文字母,色块与颜色名称一一对应。晒版工人看菲林边角就可以 了。一般来讲,菲林的网点角度都是固定的,就像黄版的网角是90度。也有例外的,如果图象的黄色表达集中在90度的范围,那么黄色就不能使用90角.否则 挂网的痕迹就太明显了!
  按通常情理,出一个色,就应该打一个色条,依次来检查在该色出非林的过程中,各个密度阶梯上晒 制的情况就很清楚了,一般是四个色条,而且排列的很整齐的。大多数颜色都是靠这四色组合得来得,那么每个菲林都是黑色只不过它们表示的颜色不同 C,M,Y,K,看看比例就知道了,再通过印刷四色油墨来。
  印刷前想看实际印刷效果有三种办法:
  一、出菲林前先出质量较好的彩喷稿(便宜,但不太容易看得准);
  二、印数比较多可用数码印刷先试印几张,确认后才出菲林、才上机印刷;数量少请直接用数码印刷又快又便宜;
  三、出菲林后让菲林公司打稿(用打样印刷机先试印6张成品),这是最传统的做法,价格不低、速度慢,但效果好

菲林——组成

  菲林的基本组成部分是:(1)用作感光的药膜(又称「乳剂」);以及用作承托药膜的(2)片基(Film base)。
  (1)药膜(乳剂)
  药膜是由在菲林胶片表层(片基)上的感光化学物质,它们由一些感光的晶体微粒组成,而菲林的片基,则是透明的胶片,用作承托药膜。
  菲林药膜内的粒子是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微粒,因此,由菲林拍出的影像,可以作高倍数放大,如在一定的距离外观看,也不一定看到有明显的粒子,这一点正是传统菲林远胜于目前大约2~3百万像素的数码相机
  药膜的特性是它们在曝光后会实时改变其结构,但其具体的化学变化特性,对摄影师来说,特别是初学者来说,其实并不重要,变化的最后结果才是重要的。
  但粗略地了解一下其变化原理还是必须的。当我们拍摄照片的时候,影像的光束穿过镜头,进入相机 内并投射在菲林平面的药膜上,使药膜上的晶体粒子感光。晶体粒子受光后改变其结构并和其它晶体结合成块状,投射在药膜上的光越多,晶体改变并结成的块状也 越多。投射在药膜上的光少,则晶体改变及结成块状的也就少了。因此,不同的光度射在菲林上就会产生不同数目、大小、形状的改变了结构的晶体,形成一个还未 看见的影像。
  这一个我们看不见的影像叫做「潜在影像」(Latent image)。要把这一个潜在影像转变为稳定的、可见的影像,我们必须将菲林片进行「显影」(Develop),这一过程一般会交由冲晒店去做,流行的彩 色负片显影会以C-41程序或相若的程序进行,而幻灯片则用E-6程序冲洗,但传统的黑白菲林则用D76程序或有关菲林指定的程序。
  以黑白菲林为例,当菲林以D76显影时,已改变结构的晶体会变为黑色银团,形成「负像」(negative)。没有被光照射的晶体则未改变其结构,其后在定影过程中被定影液(Fixer)冲洗掉,只会留下极淡的甚至透明的部分。
  结果是菲林上受光多的地方影像「厚」,受光少的地方影像则显得「薄」,没有受光的部分则是透明的,形成一个「负像」(Negative)。
  显影时间及湿度有一定的规定,如时间长了,菲林的药膜亦会「厚」了,反之时间短了,则药膜亦会「薄」了。
  (2)片基(Film base)
  我们上述谈到的药膜必须附在片基之上,使它能够固定在一个「平面」上,现代菲林的片基是胶片, 但药膜实际上可以涂在任何固体物质上,如纸张、玻璃、布料等等。因此,可以把相片做在T恤、水杯及瓷器上。其实,早期的「菲林」,是把药膜涂在玻璃片上, 当然,那时的「菲林」绝不是叫作菲林(Film)的。
  药膜附在片基的一面,菲林的一面有药膜,另一面则没有药膜,只有胶片。看左右正确的影像,必须看没有药膜的一面,晒相或Scan菲林时,有药膜的一边亦须向下。

菲林——类型和尺寸

  菲林的类型可以用形式或大小计算,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a)135mm卷装菲林,(b)IX 240 APS菲林(c)120卷装菲林及(d)单张的片装菲林。
  (a)135菲林
  135菲林是目前最流行的菲林形式,广泛地用于小型的35mm相机,包括轻便相机以及SLR相 机。这种菲林原本是为电影摄影机而发明的,因此,可以说是一种历史十分悠久的菲林形式,1913年Leica相机的发明者Oscar Barnack把这一种电影用的35mm菲林用于他自制的一部雏型Leica相机上,其后大受欢迎,使35mm菲林成为历史上最流行的片幅。由于135菲 林的成功,「模仿」135mm菲林的略比135细小的「126」及微型的「110」,但两者均已淘汰,而135菲林却仍是菲林的主流。
  (b)IX 240 (APS)菲林
  这是由Kodak与Fuji、NikonCanonMinolta等 共同开发的一种新的菲林形式,于1997年才推出市场可以说是菲林制成的「新贵」,它的特点是把信息交换功能(IX)加入传统的菲林之上,使一卷菲林同时 有三种大小不同的格式,此外,菲林未拍完也可以抽出,稍后才再放入相机再拍摄。优点是比135方便,但片幅较135略细,而且APS冲晒较135贵。是 故,APS是否能「成功」,还待时间考验。
  (c)120卷装菲林
  120菲林是一种卷在胶轴上的卷装菲林,并有一层面纸背保护菲林,可以在装片和卸片时提供防止 走光的保护。「120」菲林用于中型片幅的相机,例如Pentax、Rollei、Hasselblad、Fuji、Bronica、Contax 645或Mamiya等中幅相机。
  120的片幅大约为6cm(2.25吋)高,但横度的尺寸视乎不同相机而变,流行的有三种基本画幅尺寸是:
  (a)6×4.5cm(2.25"×2.25")
  (b)6×6cm(2.25"×2.25")
  (c)6×7cm(2.25"×3")
  最早期流行的120片幅是6×6cm,因为Rolleiflex的双镜反光机相机的受欢迎而流 行起来,而6×6现在仍是中型120单镜反光机最流行的片幅。由于画面是正方形的,其优点是不需也不可以转动相机来拍摄直度,对于时装或人像摄影师来说, 用6×6拍摄的照片,在摄后的剪裁有甚高的可塑性。但另一方面,如果你想放大成8×10或16×20的照片则必须作裁剪,一卷120菲林可拍12幅6×6 的照片。
  另一流行120片幅是6×4.5cm,最大的特点是645相机比6×6或6×7相机小巧得多, 像Pentax 645N、Mamiya 645和Bronica ETR-Si相机,均比6×6的Bronica SQ-Ai或6×7的Mamiya RZ小得多,645相机把35mm相机的便携性和较大型片幅的优点结合起来,而且,自从有645的AFSLR出现,645的片幅更受欢迎了。
  Pentax 67或Mamiya RZ 67的6×7cm的片幅则可提供大幅长方度的片幅,用途亦十分广泛,因为长度始终是主流,故6×7在商品摄影中比645或6×6均优越,但6×6则多用人 像及时装摄影。645则是风景摄影的首选。特别是近年面世的645 AFSLR,如Contax 645及Mamiya 645,均十分受摄影师欢迎。
  额外一提6cm高的菲林有两种基本长度:「120」和「220」。两者都是 6cm宽,但220只在末尾有纸背,120则由头到尾都有纸背。由于取消卷片中间的纸背,故220能在大约同样粗幼的卷轴中卷更长的菲林。这样,120每 卷可拍6×6照片12张,而220则每卷可拍24张。除此之外,120和220菲林是完全相同的。
  大多数120的SLR相机有可随时拆换的片匣。当你为120相机配多一个片匣时,你便可以在外 影时有更大的灵活性。例如,你可以利用一个片匣安装黑白菲林,在另一片匣中装彩色幻灯片,甚至多一个装彩色负片。每个片匣都可以随时由相机上拆下,甚至其 内的菲林只有一部分曝了光,拆换片匣也不会使菲林走光。把另一个片匣装上,再拍几张之后又再取下,之后又把第一个片匣装上再拍摄剩下的菲林,方便吧!此点 是135相机绝对比不上的,除非用有IX功能的APS相机,则亦可随时换菲林。
  随时可装卸片匣的另一个好处,是用在需要快速连续拍摄时可预早在多个片匣装妥菲林,当拍摄完片 匣中的一卷时,摄影师可以拆下片匣并立即装上另一片匣,减少在拍摄中错失重要时刻的可能性,如有拍摄助手的话,则可把已曝光的菲林取出再换上一卷新菲林, 这样的过程可以反复进行;此外,大部分120单镜反光机也有不同片幅的片匣,如Bronica SQ-A,便有6×6,6×4.5,135「全景」及135标准度的片匣。
  (d)单张菲林
  单张菲林是指单独一张的菲林,英文叫作Sheet film,用于大片幅的专业景式相机(View camera)。最常用的单张菲林片幅是4×5英寸,这一片幅的相机又称为「45机」。例如SINAR, HORSEMAN, LINHOF及ARCA SWISS均有此类相机,它几乎是专业商品摄影少不了的设备,事实上,对商品摄影来说,前述的35mm及120均「未入流」,并以4×5吋的片幅为标准。

菲林——特性

  不同类型的菲林大概可以分为四种主要特性:(1)感色性;(2)感光度(菲林速度);(3)颗粒度;(4)反差度。
  1.感色性与色光的表现
  不同类型的菲林对色彩的反应其实是不同的,其中尤以彩色菲林为甚。如果菲林对某一种色的更敏感些,则用它拍摄将会对该种色彩作出了「夸张」一点的表现,因为该色的射线将对更多的感光晶体起作用。
  先谈黑白菲林感色性的问题。市面上出售的黑白菲林绝大部分是「全色菲林」,即对所有可见光的敏 感性与人眼的敏感程度大致相同。如浅红色在相片上呈现一种浅灰影调,而深红将在相片上呈现为另一种较深的灰调。至于其它颜色,如蓝色、黄色、绿色等颜色也 是如此。虽然我们不能在黑白全色菲林所摄影像上看到彩色,但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相对光度和暗度。
  有一种印刷工业用的菲林叫「色盲片」,除了红色外对其他色都敏感。这样,当你用它拍摄景物时, 在你负片上的红色物体会显得相对的淡色,甚至变成「白色」,因为色盲片的特点是对红色「色盲」。因此,来自红色物体的光射在菲林上时,就像没有光射在菲林 上一样,结果负片上形成较淡或透明的影像印在照片上就成为较深影像。而黄色或橙色拍出来也是大致差不多,因它是由红和黄组成的。
  但色盲片只用于特殊目的,例如印刷制版,并且只有片装的供应。事实上,拍友根本很少机会用到色盲片,甚至永远也用不上,故此对它可以不理。
  彩色菲林的感旋光性方面,会有更大的弹性,不同牌子、不同系列的彩色菲林,对不同的色光有不同的反应,有一些会有较浓的色彩,有一对会对个别色彩有较佳的表现,不一而足。此外,彩色菲林亦有一些对色彩有较强的反应,相片会较为「艳丽」,反之则会有较忠于原作的色彩。
  至于彩色菲林的色光表现方面,主要可以分「日光型」及「灯光型」,前者对应正常的日光,或电子闪光灯照明的环境,如用于钨丝灯光,则会严重偏黄;而「灯光型」菲林则须用于钨丝灯光,如用于日光或闪光灯,则会严重偏蓝。
  日光型幻灯片方面,又有分「冷调」及「暖调」,后者的色温略为偏低,拍摄人像较为讨好。
  至于红外线菲林是一种对红外线感光的特殊菲林。有彩色的红外线菲林,也有黑白的,它对光谱的红外线格外敏感,拍摄到一般人眼是看不见的光线,除为科学和军事的用途外,用于艺术摄影它能产生奇异的特殊效果。
  2.感光度
  不同的菲林对光的敏感性可能有所不同,即是有些菲林会比另外一些菲林需要更多或更少的光来达致 「正常曝光」。需要较少光量的菲林称做「高速菲林」(High Speed Film),反之需要较多光的菲林称做慢速菲林或中速菲林。菲林对光的灵敏度称为「菲林速度」(Film Speed)或感光度。
  但必须强调,所谓菲林速度与运动方面通常所说的「速度」其实毫无关系,菲林速度只涉及对光的反 应的灵敏度。但由于「高速菲林」对光有较强的反应,在同一光圈下,可以用较高的快门速度,用以拍摄较高,用以拍摄较高速度的动作,因此个别拍友误解「高速 菲林」是一些用以拍摄高速动作的菲林。
  菲林速度曾有一段时间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系统,例如美国曾用ASA标准,东欧则用DIN系统, 但时至今日,全球一律用国际标准ISO,但其实ISO与以往的ASA没有分别,例如,以往ASA 100等如DIN 21,最早出现ISO统一两者时,称为ISO 100/21,但如今已「简化」成为ISO 100,换言之,DIN已淘汰了,而ASA则改称ISO而已。
  每款菲林的ISO感光度是由菲林生产商提供并在包装上注明的。感光度越高,菲林越快--即对光 的灵敏度更大。ISO的级数有ISO 50, 100, 200, 400, 800, 1600及3200。ISO 200的菲林对光的灵敏度是ISO 100菲林的高一级,而ISO 800比ISO 200快两级,如此类推。
  例如ISO 800菲林快ISO 100三级,这意味着,如你用ISO 800菲林拍摄某一个景物,使用的曝光组合是1/1000秒和f/8,则拍同一景物用ISO 100菲林便需加大三级光圈,即1/1000秒,配f/2.8以获得相同量的曝光,以同一个的例子计算,如果你用ISO 400菲林拍摄,在1/500秒快门速度时你将用多大光圈呢?没错,仍是f/8。
  那么菲林盒上所标示的ISO感光度其实对你有甚么意义?它其实告诉你在菲林上要得到一张「正确 曝光」的相片时,厂方建议需要多少的曝光。你可以在相机上调校菲林匣上注明的ISO速度,相机的测光系统将以此菲林所建议的作为曝光计算;但由于不同菲林 有不同的特性,加上摄影师亦对曝光有所喜好,故一些摄影师会凭个人经验或喜好作出调节,例如一些摄影师拍摄幻灯片经常会曝光不足1/3级,另一些摄影师以 高速负片拍摄时,可能会加2/3级曝光。
  3.菲林的粒子
  我们已注意到菲林在曝光后,菲林药膜内的粒子会起变化和结成块状。它们结团形成的样子我们称作颗粒性。颗粒性越大越粗糙,「解像度」便会较低,越缺乏细节(Details)。
  低速的菲林比高速菲林呈现更幼细的颗粒性。一般来说,菲林ISO越快,影像的粒子性越粗。例如,ISO 200比ISO 800更幼细,而ISO 400会比ISO 100更显得「粗」一些。
  4.反差
  反差(Contrast)是指菲林的明暗对比特性的现象,它涉及在菲林上重现的黑、灰、(中间色调)及白的色调之倾向的关系。
  打一个比喻, 菲林的反差就正如一层层由白至黑的楼梯级,最底下的一层是100%的纯黑,它对上的一级是深灰,再对上一级是稍为浅一点的深灰,之后每上一级便浅一些,直 到最上一层是100%的纯白,即是完全透明的菲林,理论上完全没有任何灰色。有些菲林只能提供几级相差较大的梯级,一级和另一级的差别便十分明显,这样的 菲林可以叫做「高反差」;另一些菲林可能有较多的细小的台阶,每一级和另一级之间的区别都非常微细,但就是欠缺最底层的全黑以至深灰或顶层的纯白到浅灰的 级别,这便可以叫做低反差,理想的菲林的反差性能是要在这两极端之间,要有细致的分级,但同时要有最黑和最白。
  菲林——价格
  根据品牌的不同,菲林的价格在20—40元/平米不等,具体规格如下:
  0.355mm*61m 610-680 737.00元/卷
  0.406mm*61m 610-680 842.00元/卷
  0.457mm*61m 610-680 948.00元/卷
  0.508mm*61m 610-680 1054.00元/卷
  0.558mm*61m 610-680 1158.00元/卷
  0.609mm*61m 610-680 1263.00元/卷

some knowledge 4 mysef n u guy .

Tuesday, November 18, 2008

my short film



stay tune for it

Friday, October 3, 2008

my lomo flowers


花儿悄悄的开,悄悄的散落。。。

Friday, August 8, 2008

蔣勳-許願

我願是滿山的杜鵑 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
我願是繁星 捨給一個夏天的夜晚
我願是千萬條江河 流向唯一的海洋
我願是那月 為你 再一次圓滿

如果你是島嶼 我願是環抱你的海洋
如果你張起了船帆 我願是輕輕吹動的風浪
如果你遠行 我願是那路 準備了平坦 隨你去到遠方

當你走累了 我願是夜晚 是路旁的客棧 有乾淨的枕席 供你睡眠
眠中有夢 我就是你枕上的淚痕

我願是手臂 讓你依靠
雖然白髮蒼蒼 我仍願是你腳邊的爐火 與你共話回憶的老年

你是笑 我是應和你的歌聲
你是淚 我是陪伴你的星光

當你埋葬土中 我願是依伴你的青草
你成灰 我便成塵
如果 如果你對此生還有眷戀
我就再許一願 與你結來世的姻緣

Wednesday, July 30, 2008

第八日Le Huitieme jour

乔治得了唐氏综合症,住在一个精神病机构。亨利是一个繁忙的商人,总把讲义做为礼物给年轻积极的推销员,他的经营生涯是非常成功的,但他的社会生活却很糟糕,自从他的妻子带着他们的两个孩子离开了他。这个周末,他的妻子和孩子要来看他,但是亨利却象往常一样的工作,而忘记了去接她们。他的妻子和孩子都不想再看见他,亨利痛苦生气的在乡间的小路上乱开着车。其他所有的人都和自己的父母回家了,但由于他的妈妈已经去世了,所以他不能象他们那样。从那个机构回来的路上,他跑的几乎比乔治还快。亨利试图除掉乔治,但他不能离开他的新朋友,最终他们有了一份特殊的友谊,这份友谊使亨利成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人。

影片的开头,乔治(弱智少年)说:

很久以前,没有东西,只有音乐。  
第一天,有了太阳,它很刺眼,后来有了地球。  
第二天,大海出现了,它会弄湿了脚,风很舒服。
第三天,有了唱片。  
第四天,有了电视。  
第五天,有了草坪。你要是剪它,它就会哭。你必须对它好,对它说好话。摸一下大树,你就会变成大树。假如你闭上眼睛,你就会成为一只蚂蚁。  
第六天,出现了男人,五光十色的男人。我喜欢女人,因为你亲她们的时候,她们不会刺痛你。他们结婚了,下了种子,是个男孩,他们叫他:乔治  
第七天,是星期天,该休息了。  
第八天,乔治遇到了哈里。

影片的结尾,亨利说:  
很久以前,什么都没有,只有地狱。  
第一天,有了太阳,它很刺眼。  
第二天,有了水,它会弄湿脚。  
第三天,有了草坪,你剪它的时候,它会哭。你必须对它好,说好话给它听。要是你摸一下树,你就会变成大树。  
第四天,有了牛,它们喘气的时候,发出热气。  
第五天,有了飞机,即使你不乘坐,它一样从头顶飞过。  
第六天,有了人。男人,女人,孩子。我喜欢女人,因为你亲她们的时候,她们不会刺痛你。  
第七天,为了休息,有了云。如果你久久地注视它们,你会发现里面有很多故事。然后,他觉得一切都有了。  
第八天,他创造了乔治。乔治很棒!    

影片开始的时候,因为新奇而关注!  影片结束的时候,因为感动而回味!

法国影片《第八天》,充满田园迤逦风光的画面,一个找不到快乐的、孤独的中年男人和一个让你感染快乐的弱智少年的不期而遇,引发了那种让你想找回纯真与快乐的思考。    

你还记得是什么能让你快乐吗?
你的纯真年代离开你多久了?  
当你面对烦恼的时候,有什么是可以让你感到轻松的东西?  
当你孤独的时候,你会去拥抱什么?    
每个人都是快乐的源头,当你给与别人快乐的时候,你也得到了别人给予的快乐!  
和你所爱的人分享笑声,是多么有趣的事!这是一种分享心灵的方式。  
换一种心情,才发现----原来事情没那么糟。  
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Tuesday, July 29, 2008

Kurt Cobain-About a Son


Kurt Cobain用了13年时间,依旧没能走出人们的视线。去年十月,福布斯公布Kurt Cobain为2006年度挣钱最多的已故名人。这大多要归功于科本的遗孀——同样带有传奇色彩的Courtney Love。这个不甘寂寞的寡妇于去年4月以5000万美元的高价出售了其名下Nirvana(听歌)乐队25%的作品版权,并且这部分版权依旧会每年为Nirvana带来超过100万美元的进帐。另外,Kurt Cobain那永不妥协的不羁形象多年来一直被多家知名广告公司屡试不爽——试想,如果Kurt Cobain依然在世,鬼才知道这些广告商要使出多大的本事才能征得他本人的同意。
  当然,这一切商业上的成功都是无可厚非的。就像Jim Morrison、Jimi Hendrix这些在Kurt Cobain之前陨落的巨星一样,他们短暂的、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都从他们生命结束那一刻起演变成为另一种更为持久、稳定的形式存续于世,那可谓是一种华丽的身后效应。具体到科本的情况来说,在过去十年中,我们曾见识过太多与他有关的影像、文字以及音乐作品:有充满了毫无新意的噱头的记录片《Kurt and Courtney》(Nick Broomfield),有充满个人想当然主义的电影《Last Days》(Gus Van Sant),有感情十分细密的人物传记《Heavier Than Heaven》(Charles Cross),以及2002年公诸于世的科本日记,还有2004年发行的全Demo版的Nirvana作品3CD套装《With the Lights Out》。然而,相比于人们对这个男人的爱,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新的周边产品还在层出不穷。

  去年,又一部关于Kurt Cobain的记录片《Kurt Cobain: About a Son》问世了。它由美国导演AJ Schnack根据著名音乐记者Michael Azerrad在1993年创作传记《Come As You Are: The Story of Nirvana》时所留下的采访Kurt Cobain的珍贵录音磁带为基础创作。在这部记录片中,科本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回顾了他短暂的一生:从童年到青春期,再到进行音乐探索的日子,以及之后是如何面对那些瞬间而至的名誉。出现在影片中的对话都是在此之前从未公开发表过的,它向人们勾勒出了一个被全世界谈论了十几年却始终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的孤独的艺术家形象。和前面所提到的那些记录片不同的是,《Kurt Cobain: About a Son》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是令人不可思议的,在这里面,科本是活生生的,一切足迹和视角都是他本人的。他曾经的那些经历被再次摆放到他所居住过的城市,和现在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联系到一起,就好象这一切还都在延续着,他从未真正离开过。而其特别之处在于:在此过程中,科本的面孔始终未曾出现过,甚至连原声音乐中都不曾出现一首Nirvana的作品。

  不得不说,《Kurt Cobain: About a Son》是一部不那么俗套的记录片。该片的原声专辑于今年9月发行。这其中包括了若干首对科本本人具有重大影响意义的歌曲(当然不包括Nirvana的),穿插五段采访片段,以及由Death Cab for Cutie/Postal Service的核心成员Ben Gibbard和曾出任Nirvana专辑制作人的Steve Fisk所共同创作的纯器乐氛围音乐。当然,“科本的歌”是这张原声的绝对主角,制作人细心的将这些作品按照对科本的先后影响顺序排列,这也是为什么R.E.M和David Bowie会出现在很靠后而不是打头阵,而Mudhoney则出现在最中间。

  这张专辑本身就是一部关于Kurt Cobain的记录片。以代表了科本的蓝领阶级出身的Arlo Guthrie的“Motorcylce Song”正式开场,紧接着就是科本所崇拜的第一支乐队Melvins的“Eye Flys”,以及代表了他早期朋克摇滚情结的Bad Brains的“Banned in DC”;“Put Some Sugar On It”是科本曾一度钟情的标准K Records式的天真流行小曲儿,出自Half Japanese乐队——K Records厂牌的老板、美国独立摇滚教父Calvin Johnson是科本的偶像之一;接下来则是曾被Nirvana翻唱过的,也是科本从初涉摇滚圈以来便与之建立保持了长期亲密接触的The Vaselines乐队的“Son of a Gun”;而后,Butthole Surfers的“Graveyard”和Scratch Acid的“Owner's Lament”则反映了此时的科本已经进入开始将后硬核与传统摇滚融合改良的时期。

  随着故事的推进,Nirvana进入了主流唱片公司并取得了后《Nevermind》时代的胜利,配合这段时期的选歌开始变得有些让人摸不着章法,象征意味越来越浓重,压倒性的多于一目了然的传记性。科本在穿插的口述中讲到了当时不得不面对的公众和媒体制造的巨大压力,同时也率直的交代了是如何与Courtney Love坠入爱河(影片中此段选曲为 Teenage Fanclub的“Star Sign”,但并未收入专辑),以及开始沉迷于嗑药,并逐渐对Nirvana充满幻灭感。用作结尾的David Bowie的“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和Leadbelly的“Bourgeois Blues”无疑是对后期濒临崩溃的科本的最佳写照。

Sunday, May 4, 2008

Aus-Lang Remixed



那天在动态度的gig里和zito 买了auslang remixed 的album ,wao .........虽然还未拥有aus 的original lang 专辑,但发觉其他的artist 把他的歌mix 到好好听啊!!!怎样劲?,去跟zito 的http://www.mu-nest.com/支持一张啦!

送上aus 的detail .

Born in 1983, aus is the talented Yasuhiko Fukuzono from Tokyo, Japan.
Yasuhiko Fukuzono, is an experimental video score,ambient breaks and sound artist from Tokyo, Japan. His third LP, “Sonorapid”, mixes floating ambient electronics and gentle female vocals with glitch rhythms.
He started his journey in the world of music at the age of 4, when his family sent him to attend piano classes. Years later, naturally, He began to compose simple electronic music using a keyboard when he was 13 years old. It was in this four years of toying with a keyboard and a tape recorder, that opened up a whole new dimension in his world of music making.

At the age of 23, this prolific young musician, who is also a graduate majoring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lready has 4 gorgeous albums under his belt − two limited released by the belgium label u-cover, one released by Music Related in N.Y. and the latest by Preco from Japan. He loves to re-discover and re-invent the nature of the sounds around him, over and over again. “It gives birth to new nature by changing the nature” quoted by this quirky composer.

Acquiring his inspirations from all over the places - images that his mind captured from movies, words that he stumbled upon, pieces of music that drop out from TV and radio, nomadic dreams, long lost memories and indescribable inner feelings - Fukuzono writes music that illustrate the detailed movements of life. and quite often, he illustrates, with his subtle music skills, in films too.

Since 1998, he has been composing music for the films and short movies made by Takafumi Tsuchiya, who is also the visual support for aus’s performances and the co-producer for some of aus’s works. So far, he has crafted some of his most beautiful compositions for the 6 films and short movies shot by Takafumi Tsuchiya.
“It’s Tomorrow Already” is one such example.Find this short film at dotmov festival 2006 and famousfor15mb.com.
aus will also be making a soundtrack for swedish video artist Irispiers next year.

Thursday, May 1, 2008

Owl City

专辑类型:Electronica / Pop

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州奥瓦通纳(Owatonna, Minnesota )的大学二年级生Adam Young,于去年组建了Owl City乐队。他是这支流行电子乐队的唯一成员,负责主音、合成器和编曲等工作。Owl City也自我承认,他的声音就象少女倾诉心事一样温文细气,但对旋律节奏的掌握却十分到位.专辑以欢快的电子旋律征服了不少听众,象宝石般闪烁明亮.而首张专辑Maybe I'm Dreaming在演绎方面Owl City显然更加投入,从精致的和声到深情的合唱,Owl City的个人魅力也越加凸现.甜蜜的声线清新的电子音乐,这貌试简单的配搭却被Owl City演绎得绚丽多彩,尽管夏日未到但已仿佛感受到那份清爽的惬意(转

Tarentel


Tarentel是一个由Jefre Cantu-Ledesma,Danny Grody,Jim Redd这几个年轻人组成的后摇乐队,到现在组队已经有十来年。他们做的是一种冗长,环境味浓,又像民谣的独立后摇。在厂牌Temporary Residence的帮助下,这个圣弗朗西斯科的五重奏已经做出了大量的带Brian Eno味的器乐作品。众多的专集中有的很试验晦涩,有的很低调优美,也有的狂躁无奈.

又一班迷幻,意境式postrocker.手头上刚好有两张( 不过没有cover 2 show,paisay la )

Rarities

01.When We Almost Killed Ourselves ( From 8 EP)
02. [untitled]( From 8 EP)
03. it's in you right now, just get still, think about it, I am light filled (From Split 7)
04. Two Sides of Myself, Part 1 (From Static Caravan 7)
05. Two Sides of Myself, Part 2 (From Static Caravan 7)
06.sets and rises (From Split 7 with Lilienthal)
07. Looking for things
08. Searching for things

1999 When We Almost Killed Ourselves

01. When We Almost Killed Ourselves
02. Piano 1

Saturday, March 22, 2008

Yasushi Yoshida -little grace


好。。。鼎引啊。。。(只有英文注解而已鼎下先啦!)
After 1 year and 9 months of waiting, noble, the label that brings “music for everyday life” is delighted to announce the new album “Little Grace” by Yasushi Yoshida.Yoshida’s first album “Secret Figure” celebrated musical impressionism of the new generation by masterly portraying the delicate sensations roused in everyday life through infinite layers of melodic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piano, guitar and violin, mixed with the electronic sounds of electronica. 1 year and 9 months since then, the artist, now soaring to new heights, has proudly completed his second album, “Little Grace”.The most notable difference from the previous work is the dynamic use of live instruments. Here, the electronic sounds heard in the first album have hidden behind the shadows to be replaced by live drums, piano, guitar, violin, cello, bass, saxophone, clarinets, and even saws. The album is a parade of songs compiled through a dramatic orchestration of these live instruments. Yoshida brings meaning to every little sound produced by his trusted musicians, there is meaning in every break of music, every page turned on the musical score, every piano pedal stepped on, every breath of the horn, and every jump of the bow on a string instrument to create delicate and yet spectacular instrumental music.Based on an ensemble of live instruments, Yasushi Yoshida has expanded his expression by capturing elements such as “chaos”, “dynamism”, and “festivity” that could not be seen in his previous album. This album that starts in a melancholic mood which gradually turns into an overwhelming feeling of euphoria is an elegant, cinematic, and ever so beautiful storybook of sound without images or words that allows each listener to portray their own scenery in their hearts however they wish.




explosions in the sky-The Rescue


Explosions in the Sky是美国德州团,他们成团不到三年,第一张正式专辑以后,迅速窜红,在美国本地的巡回演出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 要介绍Explosions in the Sky的音乐,就一定要先说明什么叫大爆炸:所谓的大爆炸并不是真正的音乐术语,它是用来形容后摇滚在情绪堆栈到最高潮的时候,吉他的破音爆出一片难以形容的巨大音墙。被称为大爆炸的原因还有疯狂的鼓点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因为整个乐团在同一个点进入这种抓狂的状态,所以听CD的时候常常有人会被吓一跳!这种类型的著名乐团,当然就是Mogwai,不过在情绪方面,Explosions in the Sky比较多元化,歌的长度也不像Mogwai那么长。 静谧悠远的铺陈,配器音色的转折,将张力堆栈到临界;情绪一下就被牵动,随着音乐起伏,时而气如游丝、时而充满能量。来自美国德州的Explosions In The Sky和来自英伦诸岛的同类型团体相较,少了一点阴蕴内沉的气息,多了如沙漠般荒凉的地景刻画。2001年,推出第一张专辑,马上获得媒体网络乐评的青睐,成为近来最令人期待的后摇滚之音!

他们的歌听不多,起初感觉蛮像mogwai 的,但听了这张后,咦。。还ok 哦。至少与mogwai 情感上的诠释是各有千秋及独特的。专辑整体曲风而言是蛮light 的,容易消化。可以try 一下。

Friday, March 21, 2008

Be with me



一部蛮感人的新加坡电影,来自eric khoo的作品

SOLOS

Sunday, March 16, 2008

呼吸


死囚张真(张震 饰)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多少日子了,性格暴烈怪僻的他即使选择并接受了死亡,也想要独自面对死亡。于是他试图用尖锥割喉自刎,不料想要把死亡提前的他的努力却落空了,结果只丧失了声音又再次回到了监狱。在冰冷,随时似乎可以闻到死神气息的那个地方,唯一等待着他的,是爱着他的小囚犯。但是,对张真来说,在这个世界上却没有任何让他迷恋的东西了。 室内设计师妍(朴智娥 饰)的生活本来毫无所缺,却在知道老公(夏正宇 饰)的外遇的那一刻,她开始了与原来相悖的生活。偶然地,失意的妍在电视里看到死囚张真的新闻,妍对他产生了奇妙的怜悯之情,为了见他找到了张真所在的监狱。妍亲自将自己小时侯经历过的死亡瞬间对张真全盘托出,不知为何她曾经紧闭的心门也慢慢向这个素未谋面陌生人打开了。 张真和妍的呼吸原本没有交集。这样的相遇将会把他们各自的生命领到哪里?妍寻思着能为即将告别人世的张真做点什么,决心一年四季给张真送礼物。曾经除了死没有其他想法的张真,妍的出现再次带给了他人生的温暖。经过持续的见面,两人产生了超越一般朋友关系的男女之情,但是妍的丈夫察觉到两人的异常关系,并开始阻止两人的爱情……

Saturday, January 19, 2008

The Home Song Stories

1964年,在上海夜总会当歌星的玫瑰遇到了澳洲水手比尔,他们决定结婚。于是玫瑰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了澳洲。但是,他们的婚姻并不长久。离婚后,玫瑰开始在华人餐馆工作,独自抚养两个孩子。   
在华人餐馆, 玫瑰认识了华裔厨子——祖,他们成了爱人。祖是非法移民,比她小很多。不久,祖开始感觉到了这段关系的压力,玫瑰与祖的关系开始恶化。她,选择了自杀。。。出院后,祖重回到玫瑰身边。当玫瑰16岁的女儿爱上了祖,玫瑰和女儿的关系面临着考验。而她的儿子却逐渐的不了解她的母亲,也开始厌倦她的作风了。但娇艳玫瑰已开始凋谢了。。。